投资者并非“上帝”

这些年来,地方政府官员开口必谈招商引资,招商引资几乎消耗掉了政府官员一大半的精力,但效果如何?共同的答案是:在一波又一波的招商引资中,城市的地价被炒得越来越高、城市的房价也越来越高。其实,许多客商都是奔着地皮来的,或者是房地产商“做地”,或者是企业变相“圈地”。一谈招商,首先必问能给多少地、地皮多少钱。我觉得,这不是一个企业该有的发展思维。明明城市里有许多的楼宇、厂房在闲置,完全可以通过租赁、购买的方式获得,却偏偏非得圈块地自己盖,你的真实目的是什么?一个企业要发展,肯定要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地方,一个地区环境好,肯定有企业会来,根本没必要人为地制造“政策洼地”,相互残杀。

招商引资的目的是经营城市,不是出卖城市。现在许多地方的招商政策其实是在出卖地方资源和利益。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,一些欠发达的城市不是把心思花在如何提高城市的竞争力、吸引力上,而是热衷于花饯到外地城市去“挖地捞点便宜食,把本来落户在别的城市的企业挖过来。这种“不问耕耘、只间收获”的“害韭菜”心理,其实是另一种不劳而获,尽管它们看起来是在做工作。在招商引资过程中,政府、中介机构、企业几乎使尽了浑身解数,为了级级加压、层层加码的指标任务疲于奔命。有的地方政府为了取悦企业,甚至贼出了“投资者是上帝”的口号。窃以为,“投资者是上帝”是谬论。投资者与被投资者是平等的,投资者是为了利益的最大化,被投资者是为了当地经济的发展,各有所需、各有所图。理论上说,投资者为的是自己,被投资者为的是当地百姓,被投资者更应该理直气壮才对。但事实恰恰相反,政府招商人员似乎成了赔着笑脸的推销员,有些城区政府甚至在领导的名片上印上“店小二”的星级标识。

如果把投资者当上帝,你就是虔诚的教徒了,那“上帝”的话你必须得听,“上帝”的旨意你必须遵从,“上帝”的所为你必须接受。试想,如果把一个投资赚钱的商人奉为“上帝”,那就不难理解为何会频频出现毒胶囊、毒奶粉、偷排废水废气、强拆民房等事件了。在“投资者是上帝”这样的思维定式影响下,政府往往对企业疏于监管甚至“睁一只眼闭一只眼”,生怕得罪了“上帝”,让“上帝”跑了,或者因“营商环境不佳”被追责。一旦“上帝”出现破坏环境或侵害民众利益的行为,地方政府就会陷人两难境地,一边是自己的衣食父母,一边是自己请进来的“上帝”,按理说谁也不好得罪,谁也不能得罪。但在许多地方,政府还是难掩庇护之心,天平还是明里暗里倾向了“上帝",以致出现许多抗议污染、抗议拆迁、抗议征地的群众集体上访事件,让疲于奔命的政府官员应接不暇,直呼“太累"。然而,又有多少人质疑过、思考过类似的“按下葫芦浮起瓢”的“抓灰掩火”之举呢?